律师拿着工伤认定书怎么办
102人浏览
2025-09-15 08:20:50
共7个回答
相关推荐
更多-
工伤自己谈还是找律师 7个回答
-
工伤找律师费用是多少呢 7个回答
-
工伤请律师花了3万怎么办 7个回答
-
工伤申请可以请律师申请吗 7个回答
-
工伤找律师费用高吗 7个回答
-
工伤案可以请律师去调解吗 7个回答
最新问答
更多-
律师代理刑事案件分哪些阶段
2025-09-156个回答
-
刑事案件律师看了案卷可以和家属说情况吗
2025-09-156个回答
-
律师能在私企任职吗
2025-09-152个回答
-
律师事务所证书怎么办理
2025-09-152个回答
-
律师执业初期拓展业务的几点方法
2025-09-152个回答
-
第三人可以委托律师吗
2025-09-152个回答
-
当律师需要司法考试吗
2025-09-152个回答
-
债务纠纷请律师大概要多少钱
2025-09-152个回答
有用的。工伤认定决定书的效力:可以证明该劳动者之伤为工伤,可以让劳动者依法享受以下工伤保险待遇: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劳动能力鉴定费;其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六条: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当律师拿到工伤认定书时,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 仔细阅读认定书:律师应该仔细阅读工伤认定书的内容,包括工伤认定的原因、诊断结果、工伤等级、赔偿金额等重要信息。确保对认定结果有全面的了解。
2. 分析认定结果:律师应当分析工伤认定结果是否合理和公正。如果存在不合理之处,律师可以提出异议并准备相应的证据材料。
3. 收集证据:律师需要收集并整理相关证据,包括医疗记录、工作记录、证人证言等,以支持对工伤认定结果的争议。
4. 向客户解释认定结果:律师应向客户解释工伤认定书的内容和意义,确保客户明白自己的权益和责任。
5. 制定后续行动计划:基于认定结果,律师可以帮助客户制定相应的后续行动计划。如果工伤认定结果被拒绝或不符合实际情况,律师可以协助客户提起申诉或诉讼。
6. 提供法律建议:律师在处理工伤认定书时,应向客户提供法律上的建议和指导。这包括告知客户有关工伤赔偿程序和权益保护的法律知识。
尽管上述步骤为一般指导,律师在处理工伤认定书时可能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具体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律师的专业判断。最好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具体建议。
如果你是律师拿着工伤认定书,你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1. 熟悉工伤认定书:仔细阅读工伤认定书的内容,确保你了解其中的细节、结论和建议。了解工伤认定部门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2. 与客户讨论:与受伤的雇员或客户开展对话,了解他们对工伤认定的期望和意见。确保你清楚他们的诉求和追求的权益。
3. 分析法律依据:检查工伤认定书是否遵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工伤认定的依据和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4. 决定下一步行动:根据工伤认定的结论和客户的意见,确定进一步的法律行动。你可以帮助客户提出异议、上诉或采取其他法律手段来争取他们的权益。
5. 准备法律文件:根据相关法律程序,准备相应的法律文件。这可能包括撰写异议申请、诉讼文件或其他必要的法律文件。
6. 辩护与代理:作为律师,你可以代表客户在法庭上辩护或进行代理。你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辩护材料、证据和证词,确保为客户争取最有利的结果。
7.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在处理工伤认定方面遇到困难或需要专业意见,你可以寻求其他律师、法律专家或相关机构的帮助。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情况可能会因案件特点、地区和法律要求而有所不同。建议在处理工伤认定案件时,时刻保持与客户的沟通,并根据案件需要采取适当的法律行动。
不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按劳鉴委安排的时间和地点参加鉴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第七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含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延长期限),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八条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
(二)有效的诊断证明、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关规定复印或者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材料;
(三)工伤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及时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提供材料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鉴定,并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的,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
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视伤情程度等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
第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提前通知工伤职工进行鉴定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当携带的材料。工伤职工应当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参加现场鉴定。对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组织专家上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组织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工伤职工的身份进行核实。
工伤职工因故不能按时参加鉴定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同意,可以调整现场鉴定的时间,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相应顺延。
单位不给当事人做伤残鉴定,什么资料都给拿走了,可以向相关部门起诉。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单位不给工伤认定书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部门索要工伤认定书。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都有权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登记,并领取相关法律等有关须知和材料。市、县级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申请劳动工伤鉴定的流程,首先需要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这是获得赔偿的前提。填写一份工伤申请表,准备好身份证复印件和疾病证明书。如果单位同意工伤就请法人在相关位置签字,盖单位公章。待社保工作人员调查后出工伤认定书。如认定为工伤,就可报销相关治疗费用;另外一种是单位不同意认定工伤,则由被申请单位提供不是工伤证据,社保机构会根据被申请单位提供证据认定是否是工伤;还有一种情况老板就是根本不认你是他的工人,就要先请当事人收集有雇佣关系的相关材料,再提起劳动仲裁,根据仲裁结果再到社保相关机构做工伤认定;认定工伤后应当评残疾等级和丧失劳动能力程度,这是计算赔偿数额的依据;如果加工厂仍不赔偿,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部门提起仲裁请求,由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裁决双方当事人不服裁决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进入两审终审的诉讼程序;计算赔偿数额时都要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按照伤者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和全省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计算数额。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第三十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二)住院伙食补助费;(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一般来说是不需要的,只要自己带着相关的证明材料到相关部门办手续就可以了,其中有一般的程序,一旦鉴定出结果,就会按照标准赔偿。但也是可以请律师帮忙的,这是当事人的委托自由,其中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律师费用。 我们在工作可能因某些原因发生意外,造成身体伤害,按照规定是可以得到工伤补偿的,但前提需要做工伤认定和工伤鉴定,证明伤害的程度有多大。有些不太懂相关规定的人怕获不得足够的补偿,在考虑是否要委托律师帮忙,那么下面我们谈谈工伤认定要请律师吗。
一、工伤认定要请律师吗
1、工伤认定不需要请律师的,自已准备资料申请就可以的。
2、《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二、如果工伤认定请律师,律师费怎么收取
正常情况下,每一例伤案件收取律师费用至元,部分律师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还会按照案件标的提取13-18%的佣金。
在现实生活中, 劳动权利义务关系一般可以通过协议或是诉讼来进行了断,但工伤却极为特殊,由于《工伤保险条例》 及相关配套文件规定的工伤标准十分明确,赔偿金额是法定的!只要认定了工伤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有伤残等级,那赔偿金额是法定的,这个委托律师全权代理或是自己去处理,结果都是一样的,百分百胜算。而且根据最高院司法解释,劳资纠纷及工伤赔偿案件,都有个仲裁前置程序,必须先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先行仲裁,对裁定不复的法院才会受理,而此过程是免费的,赔偿金额不会随着律师的介入而有所改变。
三、关于工伤的一些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视同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工致残,已取得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故意犯罪;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一般来说是不需要的,只要自己带着相关的证明材料到相关部门办手续就可以了,其中有一般的程序,一旦鉴定出结果,就会按照标准赔偿。但也是可以请律师帮忙的,这是当事人的委托自由,其中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律师费用。
一审阶段争议标的(计算基数)计算比例:1、争议标的在10万元以下部份,7%但不少于¥5000元。2、争议标的在10万元以上但在100万元以下部分,6%。3、争议标的在100万元以上但在500万元以下部分,5%。4、争议标的在500万元以上但在1000万元以下部分,3%。 在一些高危行业,职工发生工伤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发生工伤后,双方关注的焦点就在赔偿费用方面,因为赔偿问题而引发的民事诉讼也不少。职工就工伤纠纷打官司的,需要聘请律师,并支付一笔律师费。那么
工伤纠纷律师费是怎么收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我的说法。
一、工伤纠纷律师费用是多少?
1、一审阶段争议标的(计算基数)计算比例:
(1)争议标的在10万元以下部份,7%但不少于¥5000元;
(2)争议标的在10万元以上但在100万元以下部分,6%;
(3)争议标的在100万元以上但在500万元以下部分,5%;
(4)争议标的在500万元以上但在1000万元以下部分,3%;
(5)争议标的在1000万元以上但在5000万元以下部分,1%;
(6)争议标的在5000万元以上部分,、二审阶段
(1)未代理一审只代理二审的案件,代理费按一审标准收费,其他办案费用不变。
(2)曾代理一审的案件,代理费按一审收费的二分之一收费,其他办案费用不变。
(3)代理二审后发回重审的案件,代理费按二审收费的二分之一收费,其他办案费用不变。
二、工伤纠纷诉讼时效是多久?
工伤纠纷诉讼,其中工伤认定时效从受伤之日起一年内,工伤待遇的诉讼时效从工伤认定决定书或者伤残鉴定送达之后一年,但是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医疗补助金从离职时开始计算,时间也是一年的。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发生了工伤,职工应该怎么办?
1、如果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事故伤害,应当马上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同时,及时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如果自己长期在煤矿、采石场或有毒有害等场所工作,发现自己身体不适,一定要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职业病防治所进行诊断,确认为职业病后,再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职工如果对劳动保障部门工伤认定结论不服(如不认定为工伤),还可以在收到工伤认定书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在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被认定为工伤后,应拿着工伤认定书到当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残等级鉴定。拿到工伤认定书和伤残等级鉴定书之后,就可以到用人单位或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如果所在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的,就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标准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3、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如果对工伤赔偿金额达不成一致意见,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工伤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要事先缴纳诉讼费和律师费,如果胜诉的话费用由被告承担。其中工伤纠纷律师费是参考案件难易程度、花费时间多少及争议标的物金额等确定的,通常会按照争议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每家律师事务所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职工可以多比较。